上海市实验学校人工智能(AI)应用与管理规范(2025年试行版)

为落实教育部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及上海市教委《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4-2026年)》,推动人工智能(以下简称“AI”)与教育深度融合,强化师生、教学管理人员及校际合作单位的人工智能规范意识与实践自觉,构建以人为本、安全可控、创新引领的“AI+教育”生态,赋能学生核心素养提升,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,特制定本规范。

一 总则

定义范畴

本规范所称AI指通过机器学习、知识图谱、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,实现环境感知、知识获取、逻辑推理等功能的智能系统,包括但不限于生成式AI、判别式AI、数据驱动型AI等技术形态。

赋能定位

学校鼓励师生合理使用AI工具,明确其辅助性定位——AI旨在赋能教与学,而非替代师生独立思考或弱化教育核心价值。

适用范围

本规范适用于本校师生、教学管理人员及校际合作单位在课堂教学、教研活动、学业评价等场景中使用AI技术的行为,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资源开发、学习过程支持、教育数据分析等环节。


二 使用场景

为规范AI技术在上海市实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科学应用,学校根据应用风险的差异,将AI使用场景划分为四种类型:禁止使用、监督使用、鼓励使用和开放使用,以推进“AI+教育”分级分类改革。

禁止使用场景

指存在高风险,或经师生充分讨论后达成一致反对的场景或环节。禁用场景将列入“AI应用负面清单”,并通过校内平台公示公开,确保师生了解并遵守。

例如:违规获取个人隐私数据、社交监控等涉及隐私侵犯,心理健康危害或存在黄、赌、毒、网络诈骗等违法违规的行为。

监督使用场景

指存在一定风险,需结合师生讨论意见,允许在监督和管理下进行使用的场景或环节。监督使用场景需明确适用范围和使用规则,并根据以下指标动态评估:

隐私影响:对师生个人信息保护的潜在威胁;

学习成效影响:对教学目标和学习效果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;

舆情影响:对学校可能造成负面舆情的影响。

鼓励使用场景

指风险可控,且师生普遍认可的场景或环节。优选使用的AI工具需通过学校审核备案,确保符合教育目标和伦理规范。

例如:利用AI辅助个性化学习、提升教学效率及创新实践等。

开放使用场景

指风险极低,或师生经讨论一致认为适宜广泛使用的场景或环节。开放使用的AI工具应具备普适性和公平性,并通过学校平台推广。

例如:教师备课、学生单词及口语练习、数学及编程竞赛练习等工具。


三 教师使用规范

合理使用AI工具,有效辅助课堂教学

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, 应独立完成备课和教学方案的制定,AI作为辅助工具进行优化和补充,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工作。

在使用AI工具时,教师需避免过度依赖,确保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了解,不得依赖AI检查学生作业而忽视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,需保持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指导。

强化批判思维培养,深化学科核心素养

教学中,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AI生成内容,建立“接受-质疑-验证-重构”思维路径。

鼓励学生对AI生成的内容保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,引导学生对比不同AI的输出差异、追问信息来源、验证事实真伪,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避免学生对AI生成的结果不加思考,盲目采纳。

创新人机互动模式,拓展师生交流维度 

教师应主动开拓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,创新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模式。

在AI辅助下,教师应着重用提问代替告知,以启发取代灌输,采取“引导式提问+多角度分析”的互动设计,让学生通过AI工具的检索自主探究答案,避免直接获取现成结论。需增强师生交流的深度和广度,确保师生互动更加丰富,强化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全程指导和正向激励。

严控内容质量,维护数据安全与学生权益 

教师应在学生使用AI产品前先行试用,以全面了解其功能与局限,确保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使用。

教师应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,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阶段,确保生成内容的准确性、适宜性和教育价值,避免误导学生。教师应遵守数据隐私保护规定,尊重学生的隐私,不得未经授权使用AI工具收集或分析学生数据。


四 学生使用规范

分层使用要求

01 小学段使用规则

注重兴趣引导和隐私保护

  1. 学生使用AI工具时需要有老师在场,并在老师帮助下使用AI进行学习互动,仅限于课堂演示和基础认知活动,不能替代自己独立思考和学习过程,不可以使用AI生成结果应付课堂提问或完成任务。
  2. 学生在使用AI工具时应当时常思考:“这个AI工具会不会泄露我的隐私?它说的内容靠谱吗?它的答案是不是只说了一种角度?”,避免因为依赖AI而变得不愿动脑。
  3. 学生使用AI工具应当主动探索多元知识,不要总被推荐的一种内容吸引,这样才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。学生要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,遇到疑问及时请教老师,不轻信AI。

02 初中段使用规则

注重过程管控

  1. 学生可在学习中使用AI工具辅助拓展思路(如优化表达、分步解题提示、智能生成针对性练习等),禁止将AI直接用于生成作文、实验报告等需要原创性的作业,定期开展“AI辅助 vs 抄袭”案例辨析。
  2. AI生成内容不可直接作为知识依据,学生需以正规教材为知识基准,可利用AI工具拓展对知识的理解。例如在独立消化学习内容的前提下,将AI提供的分析或示例作为补充参考,结合自主思考进行二次加工,确保最终成果体现个人认知深度。

03 高中段使用规范

注重学术自治

  1. 学生使用AI需以创新突破和伦理认知为发展目标,允许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AI工具,但必须对AI生成的结果经过实质性修改和深度加工。关键结论、核心观点、独创方法不得完全依赖AI生成,需体现个人思考痕迹。
  2. AI使用过程中,学生需主动验证关键信息的准确性,分析论证逻辑的合理性,评估观点立场的客观性。
  3. 学生需主动探索AI工具在创新性学习中的应用,除了掌握AI工具的使用方法,还要理解其基本原理,带着思考和疑问进行探索式使用,确保最终成果不仅仅是工具的输出,而是个人思考和创造的体现。

通用规范要求

遵守学术诚信,禁止直接复制抄袭 

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术诚信原则,禁止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作业或成果。对学术不端的界定如直接提交AI生成内容(未修改或修改率<50%)、规避标注、伪造使用记录等均属违规。首次违规需由班主任批评教育,并进行学术诚信学习,累计三次违规将记入综合素质评价。所有学段禁止在考试、测验等评价性活动中使用AI工具。

规范引用规则,明确标注出处 

对AI工具生成的内容,学生必须经过深度思考、重新整合并融入个人见解,确保最终成果能真实体现自身的学习收获与独立思考能力。尊重AI的产出成果,不得隐瞒AI的辅助贡献,所有引用或参考AI生成的内容均需明确标注。在标注时具体说明AI参与环节及方式,声明人工干预的程度。

示例:

[工具]DeepSeek-V3
[用途]辅助优化议论文《现实与理想》作文结构
[修改]重构第3段论证逻辑(原为因果推导,改为对比论证)

遵守数据安全规范,防范隐私泄露风险

学生在学校使用AI工具时,需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学校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规定,严禁学生输入任何个人信息、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,使用过程需全程记录,确保数据可追溯、可查询。学生应了解AI工具的工作原理和数据使用方式,避免因不当使用导致隐私泄露或数据滥用。若发现任何数据安全隐患或隐私泄露风险,应及时向班主任报告,重大违规将记入综合素质评价。

践行批判验证流程,落实使用责任意识

学生在使用AI工具时树立责任意识,既要充分发挥其辅助学习的作用,又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学术和道德规范,把控使用边界。


五 学校管理规范

分级管理责任主体,建立动态响应机制

成立“AI工具使用及评估小组”,分层管理AI工具使用(小学段注重隐私保护和兴趣引导,初中段注重学术诚信和信息甄别,高中段注重创新突破和伦理认知)。制定《应急响应预案》。

开展分层能力培训,提升师生AI素养

学校定期开展AI使用相关培训,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AI教学研修,并将所学转化为校本学习资源;同时将AI伦理与规范融入信息技术课程,通过课堂讲解、作业要求等方式持续强化学生正确使用意识,用反面案例警示学生AI滥用的危害。以教师示范带动学生实践,推动全校共同提升。

强化伦理安全管理,保障普惠与隐私双底线

隐私保护:禁止利用AI收集学生生物信息或家庭背景等敏感数据,禁止使用AI分析学生社交关系网络,未经授权不得分析学生微表情。学校在开发AI工具时,所有教育数据必须本地化存储,训练数据需经过匿名化脱敏处理。

公平普惠:确保AI工具的使用机会均等,并做到按需支持。在学校AI工具的分级管理下,对同一级别的师生开放相同功能,对不熟悉技术的群体提供定向指导,并定期分析使用数据,确保无群体性落差。


附则

本规范由上海市实验学校制定并负责解释和指导实施,将根据技术发展与教育需求动态更新,以有效应对新的挑战与要求,确保AI应用始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。


上海市实验学校

2025年4月15日

-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处理。

05-10   阅读(2)   评论(0)
 标签: 人工智能 教育

涨知识
PWM

PWM,英文名Pulse Width Modulation,是脉冲宽度调制缩写,它是通过调节占空比的变化来调节信号、能量等的变化。

评论:
相关文章
学完EV3/SPIKE相关课程后接着学什么?

应该有不少给孩子报了EV3/SPIKE兴趣班的家长们,对孩子后面应该学什么是没有明确认知的吧,本文来探讨下后续学什么和怎么学。


47项!教育部公示2025-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

9月11日,教育部官网公示了“2025—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”,拟确定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47项竞赛为2025—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。


上海教育大动作—AI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

2024-2026年,上海将全面推动 人工智能(AI)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,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,娃的课程表里要新增 《人工智能基础》 课啦!


在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)教育中推进AI辅助计算思维(Act-STEM)

本章介绍了一种通过计算思维 (CT) 和主动教学模型及其技能知识学习 (Act-STEM) 实施来彻底改变 STEM 教育的新方法。我们研究了使用计算思维对学生在 STEM 学科学习中的理解和能力的有效性。这项工作建立在两个成功的试点项目之上,这些项目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


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(2025—2027年)

《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是为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按照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(教基厅函〔2024〕32号)等文件要求,以课程体系为依托,以典型场景应用为切入,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与模式,制定的工作方案。


《STEM教育2035行动计划》发布

近日,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发布《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)教育2035 行动计划》


核心素养国际经验——芬兰的跨学科素养课程改革

王奕婷博士的研究《芬兰基于跨学科素养的基础课程改革与启示》对芬兰的教育改革做了非常完善为的介绍,并对其对当前我们核心素养课程的启示做了论述。


教育部发布会详解STEM教育!中国STEM教育迎来新时代……

今年11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,通过了在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决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