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!去星空的尽头

请记住星空教会我们的事,谦卑地看待宇宙,谨慎地对待地球。

图片


当30多万年前

最早的人类成员

第一次抬头仰望星空时

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

便永远种在了我们心底

(措学仁玛的星空,摄影师@南卡)

图片


从第一台望远镜 
到遨游在地球上空的哈勃 
我们窥探宇宙深处的瑰丽图景
(今年迎来“30岁生日”的哈勃望远镜,图片来源@NASA) 图片
从直径几米的天线 
到口径500米的“天眼” 
我们接收可能来自地外文明的讯息
(近日宣布开始地外文明探索的“中国天眼”——FAST,摄影师@李子韬)

图片


从第一个缓缓升空的热气球 
到咆哮着飞天的大火箭 
我们拓展着人类的视野 
(长征五号B首飞成功,摄影师@陈肖)

图片


从第一颗人造卫星 
到庞大的 
国际空间站 
我们在开拓着新的家园 
(从发现号航天飞机上拍摄的国际空间站,图片来源@NASA) 图片
人类本身 
也在无数先驱的带领下 
不断向太空迈进 
(1961-2018年历年进入太空人数,制图@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 图片
如今
哈勃望远镜 
迎来自己的“30岁生日” 
“中国天眼”FAST
正式开启了地外文明的探索 
长征五号B火箭 
成功发射升空 
一个宇宙大发现的时代 
才刚刚开启
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  
宇宙中又有些什么? 
让我们亲自从地表出发 
飞向星空的尽头 
去寻找答案

 01  家园
旅程的开始 
是我们自己的家园——地球 
从高空俯瞰 
一切细节都被抹去 
这颗行星显露出它的本色
板块运动 
为它带来永不停歇的活力 
(俄罗斯千岛群岛马图阿岛上的火山爆发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覆盖地表70%的水 
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介质 
(卫星影像展示了太平洋加利福尼亚寒流中浮游生物的复杂分布,图片来源@NASA) 图片
大气和磁场
保卫着我们
免受过量辐射的伤害 
保持着地表适宜的温度 
更重要的是 
大气中的21%是氧气 
大多数地球生物赖以生存 
(上海上空的风暴,摄影师@何炜) 图片

大气运动带来了降水 
有雨水滋润的地方 
植被繁茂、动物成群 
(坝上草原羊群,摄影师@朱哲)

图片


大地表面 
人类的城市 
整齐划一 
(洛杉矶,摄影师@陈剑峰)

图片

38万千米
我们进入月球轨道 
荒凉的月面上 
阿波罗登陆的遗迹清晰可辨 
这里的大气极为稀薄 
这些痕迹将孤独地留存数万年 
(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在距离月面仅24千米处拍摄到的阿波罗11号登月遗迹,图中LM所指的是登月舱,其周围的月面上可以看到黑色的线条,那些是宇航员移动的痕迹,其它箭头所指为科学仪器放置的位置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7800万千米
地球的“孪生姐妹”——火星 
进入视野 
它曾有过泛滥的洪水 
和剧烈的火山活动
但如今 
它的大气和水流失殆尽 
只剩下陨石坑、火山、沙丘 
(火星水手谷,图片来源@Kevin Gill)

图片


6-13亿千米
穿越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
躲过这里四处乱飞的石块 
我们来到了外太阳系 
这里是“巨人”的世界
木星
体积有地球的1300多倍 
表面是氢元素组成的大气 
大气之下压力增大 
氢气变为液态金属氢“海洋”  
最内部是岩石和冰组成的内核 
(木星大气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土星 
情况和木星相似 
气态和液态氢外层占据了大部分体积 
使得土星的密度仅有0.69克每立方厘米 
比水还要轻 
(卡西尼号拍摄的土星及其巨大光环,这个距离上看地球只是一个“黯淡蓝点”,图片来源@NASA) 图片


在这两颗巨行星的周边 
有着数十颗卫星环绕 
俨然是缩小版的太阳系
这些卫星大多表面冻结 
但在冰面之下 
很可能存在液态水
(木卫二地表被冰层覆盖,冰上的纹路在太空中亦可见,仿佛盘根错节的植物根系,而冰面之下很有可能有液态水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有的则拥有浓密的大气 
地表形成了充满有机物的甲烷海 
(土卫六地表可能存在甲烷海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59亿千米

这里的天体变得越来越陌生 
天王星海王星 
两颗巨大的气态巨行星闯入视野 
因为距离太阳过于遥远 
它们的表面温度低至零下两百多摄氏度 
肃穆幽静的巨大星体和同样冷漠的卫星 
在黑暗中发出神秘的光芒 
(海王星的“微笑”,其中较小的天体是海卫一,照片由旅行者2号拍摄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然而 
我们才刚刚迈出家门口 
整个太阳系 
有着更加庞大的结构 
(太阳系结构,制图@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
图片


海王星之外 
无数的石头、冰块 
组成了一个宽约 
1500亿千米的区域 
柯伊伯带 
(柯伊伯带天体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柯伊伯带之外 
又数万亿千米 
笼罩整个太阳系的奥尔特云 
数千亿颗质量更小的天体 
在这里游荡 
(一颗从奥尔特云飞入内太阳系的彗星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然而在空旷的空间中 
我们发现了一个人造物 
旅行者1号! 
它正孤独地向着星辰大海航行 这是迄今为止
距离地球最远的人类痕迹 
(旅行者1号探测器进入星际空间的想象图,图片来源@NASA) 图片
告别旅行者1号 
也就意味着离开了太阳系 
告别了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 
前方 
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在等待着我们

 02  异星
1 -3000光年
太阳系外的空间中 
充斥着尘埃和星际物质 
但这里同时也是一个 
恒星世界 
无数颗与太阳大相径庭的恒星 
在这里闪耀
( 恒星分类,制图@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图片
与太阳质量相当 
或比太阳质量更小的恒星 
按质量从大到小分别属于 
黄矮星、橙矮星和红矮星(G、K、M型恒星)
(一颗年轻的红矮星及围绕它旋转的行星想象图,图片来源@NASA)
图片


比太阳质量大的 
则被称为大质量恒星 
它们温度高 
发出耀眼的蓝光
(图中央的蓝色恒星是一颗巨星Zeta Ophiuchi,它向外发射的辐射和粒子吹动了周围的尘埃,造成了涟漪,图片来源@NASA)
图片
这些恒星并不孤独 
它们大部分 “两两为伴” 在彼此吸引下共同旋转 
被称为 双星
( 双星系统开普勒-47想象图,图中发光的两颗为两颗恒星,而在其周围的是围绕双星旋转的行星,
左侧最近的行星为开普勒-47c,是一颗气态巨行星,右上角为行星开普勒-47b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更有“三五成群”的 
形成  多星 系统的 可以观赏到三日同辉的景象
(从系外气态巨行星HD 188553 Ab的一颗假想卫星上看到的三星系统,图片来源@NASA/JPL)
图片
但是 
恒星并非这里唯一的天体 
在恒星的光芒中 
偶尔会出现一两颗黑色的“斑点” 那是一颗行星的阴影 
这些行星围绕恒星旋转 
组成了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恒星系 
因此它们也被称为 
系外行星
( 行星开普勒-16b想象图,它是首个被发现的围绕双星系统运转的系外行星,图片来源@NASA/JPL)

图片


通过观察恒星前的”黑斑“ 我们发现在恒星世界之下 
是一个更加多样的 
系外行星世界
它们有的质量巨大 
类似木星或海王星 
被称为  气态巨行星冰巨星
(一颗4倍于木星质量的系外气态巨行星想象图,图片来源@NASA

图片 

有的质量比地球小

距离恒星距离近

类似水星

表面温度高达700℃

(系外行星Kepler-20e是第一颗被发现的比地球小的系外行星,图片来源@NASA)图片

质量介于地球1~10倍的

可能拥有岩石表面

以及稳定的大气层

它们被称为

超级地球

( 红矮星TRAPPIST-1和它的七颗类地行星想象图,图片来源@NASA)
 图片
这些行星与其母星的距离不同
有的距离很近 

面对母星的一面 

几乎被烤焦

( 环绕其母恒星行的两颗行星TRAPPIST-1b和TRAPPIST-1c,距我们40光年,图片来源@NASA) 图片


有的则距母星遥远

像天王星、海王星一样冰冷

(环绕恒星HR 8799的行星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距离适中的凤毛麟角

它们很可能孕育出

类似地球上的生命

( 系外类地行星开普勒186-f想象图,半径约为地球的1.17倍,且位于红矮星的宜居带内,图片来源@NASA) 图片
通过开普勒望远镜的观测 
已经被确定的系外行星数量 
多达 4241颗
(开普勒候选行星,图中大的球体是恒星,恒星表面的黑点,是其行星在经过恒星时遮挡部分光线形成的阴影,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得以发现系外行星的存在,图右上角是木星经过太阳时留下的阴影以供参考,恒星的颜色越偏蓝其温度越高,越偏黄其温度越低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但是对于整个银河系而言 
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异星世界 
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

 03  银河
银河系的天体
集中在直径8万光年的巨大盘状区域中 
被称为银盘 
银盘中间是一个长1.3万光年的“棒子” 星系棒 
星系棒两端伸出4条“触手” 旋臂 
(银河系结构以及太阳系的位置,制图@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
图片


接下来
让我们穿透旋臂 
直达银河系中心区域
3000-20000 光年
穿越旋臂十分危险 
这里拥挤而混乱 充满气体、尘埃、辐射 
以及大量恒星 
(马头星云,图片来源@Ken Crawford)

图片


当旋臂扫过星际空间 
其中的物质被压缩 
大量新恒星形成 
这些年轻的恒星组成松散的集团 
称为疏散星团
( 昴宿星团,也叫七姊妹星团,摄影师@朱阳)
图片

20000-25000 光年
走向星系核心的最后一段路 
我们将穿越星系棒 
这里恒星数量更大, 
密度极高 
接近星系中心
恒星密度是太阳附近的500倍 
恒星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高速飞驰 
(银河系中心的恒星、尘埃和气体景象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25000 光年
银河系的终极核心 
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稳居C位 
其质量是太阳的四百多万倍 
它是整个银河系的王者 
地位无法被撼动
它更是一个吞噬万物的巨兽 
如果恒星不幸误入它的引力范围内 
将被残忍撕碎、吞噬 
(银河系中心的黑洞,图片来源@Gallery of Space Time Travel)

图片


银河系中心
是名副其实的死亡陷阱 
还是赶快逃离吧!
100000光年
我们调转方向 
离开银盘 
但银河系并未结束
它的物质分布在十万光年范围内 
(银河系影像,中心黑洞、银盘和星团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银盘之外 
并非空无一物 
那里的 
球状星团 
每一个都由数十万颗恒星组成 
这些恒星的 
平均年龄超过100亿岁 
彼此间的引力 
使它们高度聚集成球状 
(NGC 2419等球状星团 ,图片来源@ESA/NASA)

图片


这个年迈而高密度的世界 
并不适合行星的生存 
有的行星与母星失去引力联系
沦落为“流浪行星” 漂泊在星际空间
(一个类似木星的流浪行星想象图 ,图片来源@NASA/JPL)

图片


当我们离开球状星团 
就接近了银河系的边缘
现在 
让我们花点时间转头回望 
银河系的千亿颗星星 
正在黑暗的背景中闪耀 
(银河系全景,图片来源@Two Micron All Sky Survey)

图片


但我们的旅程 
尚未结束 
银河系之外 
还有一个更加庞大的星系世界 
在等待着我们

 04  宇宙
254万光年
此时我们所在的位置 
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大型河外星系 
仙女座星系 
它拥有多出银河系数倍的恒星 
(仙女座星系,摄影师@秦建) 图片

银河系、仙女座星系 
等众多星系 组成了 本星系群
本星系群又与其它星系群、星系团 组成了 本星系团 
本星系团和其它星系团 组成了 本超星系团 
本超星系团又和其它超星系团 组成了 可观测宇宙 
(宇宙中的星系示意,制图@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)

图片


这个庞大的星系世界 
共包含着 1000亿个 
以上的星系 
每一个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
有的和银河系一样 
中央有一个星系棒 棒旋星系 
(NGC 1300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有的则没有星系棒 
直接成旋涡状 旋涡星系 
(草帽星系M104,由于侧面对着我们所以呈现出这种特殊的模样,图片来源@Adam Block)

图片


有的没有触手一般的旋臂 
整体呈椭圆形 椭圆星系 
(NGC 1316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有的则没有固定的外形 不规则星系 
(星系M 82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有的在中心 拥有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 被称为 射电星系 
(射电星系Hercules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有的拥有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 被称为 星暴星系 
(半人马座A,中心拥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,图片来源@ESO)

图片


它们涌动、爆发、吸积、喷流、扰动 组成一个个奇异的世界 

465亿光年
这里 
是我们可观测的宇宙边缘 
来自古老星系的光芒 
在黑暗中闪烁 
我们看到的影像 
来自几百亿年前 
它们如今变成了什么样 
我们一无所知
旅程在此到达终点 
回头寻觅 
连巨大的银河系 
都已经不知所踪 
更不用提那颗小小的蓝色星球 
以及生活在其上的人类了 
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 
正是如此微不足道 
(哈勃超深空场,拍摄到最古老的星系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然而 
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探索 
我们认识到地球的不可替代 
认识到的生命的珍贵 
和文明的稀有 
作为宇宙中拥有文明的一个物种 
我们又是何其幸运 
(德雷克方程,生命和文明的出现需要满足极为严苛的条件,制图@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 图片
现在 
让我们返程
走出星系的“迷宫” 回到众星闪烁的银河 
通过无数奇特的异星世界 
在那条普通的旋臂上 
找到那颗普通的恒星——太阳 
再经过早已熟悉的 
海王星、天王星、土星、木星、火星 
回到了我们当下唯一的家园   
地球! 
(地球,图片来源@NASA)

图片


脚下 
是坚实的大地 
耳边 
是微风与鸟鸣 
你我的生活继续 
忙忙碌碌、鸡毛蒜皮 
但请记住星空教会我们的事
谦卑地看待宇宙 
谨慎地对待地球

本文创作团队 
撰稿:成冰纪 
编辑:张楠 
图片:任炳旭 
设计:郑伯容 
审校:云舞空城、haibaraemily、刘博洋 
封面图来源:NASA/JPL
P.S.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:
[1]苏宜. 天文学新概论[M]. 科学出版社, 2009. 
[2]胡中为,徐伟彪. 行星科学[M]. 科学出版社, 2008. 
[3](英)罗德里·埃文斯. 天体写真[M].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 2017.
[4](美)麦克米伦. 太阳系和地外生命探索[M]. 机械工业出版社, 2016.
[5]田丰. 宜居环境与地外生命[J]. 科学通报, 2016. 
[6]NASA系外行星档案,网址:https://exoplanetarchive.ipac.caltech.edu/index.html 
[7]系外行星百科,网址:http://exoplanet.eu/ [8]NASA开普勒项目网站,网址:https://www.nasa.gov/mission_pages/kepler/main/index.html

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OAXsnrHPQhEE_TFDV3f-BQ

- 本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处理。

2022-06   阅读(58)   评论(0)
 标签: 天文

涨知识
二进制

二进制(binary),发现者莱布尼茨,是在数学和数字电路中以2为基数的记数系统,是以2为基数代表系统的二进位制。这一系统中,通常用两个不同的符号0(代表零)和1(代表一)来表示 。

评论:
相关文章
观星:失传的浑天仪

在星象与人事关系密切这一点上,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人类可谓一拍即合。


46亿年的奇迹 : 地球简史

一套拥有13本书,50个专题,1000+科学条目和知识点,近3000张绝美配图的科普读物。


1974年,人类给外星人发了一条加密消息

1974年的11月16日,人类利用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射电望远镜:位于波多黎各岛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,向太空发送了一个强大的信号,即著名的“阿雷西博信息”(Arecibo message)。


奔三的哈勃,依旧年轻,依旧宇宙在望

不管是什么画面,毫不夸张地说,你看到过的宇宙照片,80%出自哈勃空间望远镜。28年,10220天,哈勃望远镜运行了14万圈,将近60亿公里,执行了120多万次观测任务,观察了超过38000个天体。


【夜观星空】天文观测实践指南

本书是一本适合天文爱好者的天文观测入门书籍,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天文观测经验写出了这本书,在书中介绍了与天文观测相关的天文知识,特别是对天文观测设备(肉眼、双筒望远镜、天文望运镜)的特点以及不同目标的观测技巧给出了重要的提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