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姆定律

欧姆定律

欧姆定律是指在同一电路中,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,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。该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乔治·西蒙·欧姆1826年4月发表的《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》论文提出的。

定律定义

常见简述:在同一电路中,通过某一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,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,这就是欧姆定律。
标准式:

(变形公式:
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:I:电流,单位是 安培(A)。U:电压,单位是 伏特(V)。R :电阻,单位是 欧姆( Ω)。
电路公式 
电路公式
部分电路公式:
(由欧姆定律的推导式【 】能得到①:电压即为电流与 电阻之积;②:电阻即为电压与电流的比值。 所以,这些变形公式仅作计算参考,并无具体实际意义。)
欧姆定律成立时,以导体两端电压为横坐标,导体中的电流I为纵坐标,所做出的曲线,称为 伏安特性曲线。这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,它的 斜率为电阻的倒数。具有这种性质的电器元件叫 线性元件,其电阻叫线性电阻或欧姆电阻。
图1 
欧姆定律不成立时,伏安特性曲线不是过原点的直线,而是不同形状的曲线。把具有这种性质的电器元件,叫作 非线性元件。
全电路公式:

E为电源 电动势,单位为伏特(V);R是 负载电阻,r是 电源内阻,
单位均为欧姆符号是Ω;I的单位是安培(A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