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省理工最新发布的一项开创性研究表明,过度依赖像 ChatGPT 这样的工具,会导致认知功能大幅下降。
链接:https://arxiv.org/pdf/2506.08872v1
在为期四个月的研究中,研究人员对比了两组人:一组使用 ChatGPT 完成写作任务,另一组则完全不用。研究发现:“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的人,在神经、语言和行为层面上表现持续不佳。”
超过 80% 的 ChatGPT 用户无法复述刚刚完成的写作内容。研究人员在阅读这些由 AI 生成的文章时,用了以下词语来形容:
“没有灵魂”
“空洞”
“标准化、千篇一律”
“缺乏个性”
AI 写出的文章被认为平淡、同质化严重。虽然文字表面上简洁有力,但很快便让人觉得乏味,带有一种合成的、缺少温度的感觉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使用大语言模型的用户,大脑连接性相比不用 AI 的人群降低了 47%。
这个结果或许令人震惊,但细想却也合情合理:如果你将思考外包给机器,本质上你就不再需要动脑,更不用说进行创造性和联想性的思考了。而深度思考的一个标志,正是大脑的不同区域协同工作。当你用 AI 来完成写作,这一过程就被完全省略了。
可以用现实中的健身来帮助我们理解 AI。如果你把所有体力活动都外包给技术,你的体能会迅速衰退。同理,如果你把所有思考都外包给技术,你的认知能力也会快速退化。研究人员要求那些长期使用 ChatGPT 的参与者在没有 AI 的情况下进行写作,结果发现他们不仅写作困难重重,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质量还不如从未使用过 ChatGPT 的人。
写作本身是一种强烈的认知负荷。作家兼计算机科学家 Cal Newport 在采访数十位依赖 AI 的大学生时发现,他们使用 AI 不是为了剽窃,而是为了让 AI 帮他们起草初稿、搭建文章结构以及形成想法。换句话说,他们用 AI 来外包写作中最困难的部分,让写作变得不那么痛苦。
但事实上,写作之所以重要,正是因为它难。写得好往往是思考得好的体现。用 AI 替你写作,就像去健身房却不自己举杠铃,而是带上一台机器来帮你完成。你也许能因此举起更重的器材,但你自身并没有变得更强壮。时间一长,你的肌肉就会萎缩。或许你会变得擅长配置和操控这台机器,但那与真正做深蹲和跑步是两码事。
当然,仓库里有叉车可以搬运重物相当 nice。要是全靠人力完成这些工作,未必世界会更好,甚至可能更糟。用 AI 来解析 DNA 序列、寻找海量数据中的模式,从而开发抗癌药物,这无疑是最佳应用场景。同样的工具,不同的取舍,关键在于辨别。
依赖 AI 确实很高效。使用 AI 写作的参与者速度快得多,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但他们在效率上得到的,最终却需要以质量和长期认知健康为代价。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——认知债务,来解释这种权衡。
我们知道,人的大脑在 25 岁之前可塑性最强。如果年轻人过早依赖 AI,他们可能永远无法学会独立思考。随意让 AI 进入学校、缺乏任何防护措施,无异于在他们身上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。
技术无法逆转,我们要做的是在使用时保持谨慎,为自己设定边界和规则。我很感激交通工具带来的便利,但同样会确保每天走足够的路。虽然可以把几乎所有体力活动都外包给技术,但我没有这样做,因为我清楚,短期内的便利换来的将是长期的问题。对于信息生产和消费来说同样适用。
像 ChatGPT 这样的工具可以极大地激发好奇心,但如果是用来取代创作,结果可能非常糟糕。也许 AI 自动化很适合处理行政事务和琐碎工作,但如果用在高级思考上,反而会成为祸害。说到底,没有人敢断言最终结果如何。
上一次的数字技术突破是智能手机。它带来的好处无可否认,但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代价:比如,经常使用地图应用的人,原有的方向感会退化;手机成为童年的标配,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密切相关;而许多 Z 世代父母最后悔的,莫过于早早地给孩子配了手机。
关键是,面对新技术,我们不应盲目随波逐流。我们至少应该识别出潜在的危害,并尽力减少。AI 仍处于起步阶段。它对我们未来的影响,无论是个人还是集,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有意识地、明智地使用它。问题在于,越是用它来替代思考,我们就越难保持清醒和深度思考的能力。如果过度依赖,你的思维必然退化;如果把大脑的肌肉外包给服务器,你的认知能力迟早会萎缩。这并不是要你彻底拒绝 AI,而是要你在使用时保持谨慎:想清楚为什么用、何时用、怎么用,以及用它换来的,到底值不值得。
独立思考是人类核心特质之一,我们最好别把它当作理所当然。
来源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JRGI3BrBAHn3Kk25s1JsDQ
3D打印技术是增材制造技术,它利用计算机将需打印的物体3D模型切成一系列一定厚度的“薄片”,3D打印机自下而上地制造出每一层“薄片”,最后叠加成形出三维的实体物件。
从打败人类无敌手的阿法狗,到前段时间爆火的AI画图,再到如今在学术领域叱咤的ChatGPT。面对AI的势如破竹地发展,不禁让人油然一种恐慌感:AI会取代人类吗?AI时代,我们的教育又该何去何从?
Stanford一名学者上周发表论文,证明GPT-3之后的AI模型,其同理心能力可能已经和9岁的小孩差不多。而这本来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特质。